您的位置 首页 记录视界



山魂铸史  浩歌传魂
——
《山魂》总制片人揭秘创作密码与精神叩问


在齐鲁大地的苍茫群山间,许许多多英雄山脉静默矗立,却镌刻着民族危亡之际最炽热的抗争记忆。《山魂:生命浩歌》以山为脉、以魂为歌,带您穿越时空,探寻山河与人的命运交响。让我们跟随《风采山东》栏目组主持人张思敏和总制片人赵牧羊,走进这段血火铸就的精神史诗——

《风采山东》栏目组主持人张思敏:赵总您好!《山魂:生命浩歌》作为一部以“山”为叙事主体的红色纪录片,在选题策划上有何独特考量?为何选择以八座山脉串联齐鲁大地的抗战记忆?

总制片人赵牧羊:张老师好!山东的抗战史与地理空间密不可分。八座山脉不仅是战略要地,更是精神地标。比如徂徕山打响了省委直接领导起义的“第一枪”,昆嵛山见证了胶东游击队的“红旗不倒”,大青山则以抗大学员突围战诠释了“青山埋忠骨”的民族气节。我们希望通过“山魂即人魂”的视角,将地理坐标转化为精神坐标,让观众感受到山河与人的命运共振。

主持人张思敏:纪录片中提到“历史厚重感与电影质感的交融”,能否谈谈创作手法上的创新?

总制片人赵牧羊::我们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的叙事模式。一方面,用4K航拍、延时摄影呈现山脉的四季壮美,通过三维动画还原战役进程,比如黑铁山起义的兵力部署、甲子山反顽战役的战术推演;另一方面,采用电影化情景再现,从服饰、道具到动作细节都严格考据史料,比如复原天福山起义时战士们绑腿的缠绕方式。此外,还引入AI技术修复历史影像,让观众仿佛置身战火现场。

主持人张思敏:在人物塑造上,纪录片既关注黎玉、洪涛等革命领袖,也聚焦抗大学员、胶东妇女等“小人物”,这种“群像叙事”的初衷是什么?

202509153168.png

总制片人赵牧羊:“山河的魂魄,是千千万万普通人托起的。”比如昆嵛山篇章中,我们刻画了得水、王亮等游击队员在密林中传递情报的惊险;大泽山篇章里,展现了胶东妇女在兵工厂制造武器的智慧。通过“以山喻人”的象征手法,我们想回答一个问题:是谁让山河有了温度?答案就是人民。

主持人张思敏:从大青山的硝烟到今日沂蒙田园,纪录片如何通过“今昔对话”完成对“中华民族精神密码”的叩问?

总制片人赵牧羊:这是我们最核心的表达。在最后一集,镜头会从抗大学员突围的战壕转向今日大青山的万亩果园,从甲子山的战役遗址转向滨海新区的现代化厂房。这种对比不是简单的时空切换,而是想传递一个信念:今天的和平与繁荣,正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“山河契约”。正如总导演庞立军所说:“山魂从未远去,它活在每一代中国人的奋斗里。”

主持人张思敏:最后,您希望观众通过《山魂》收获什么?

总制片人赵牧羊:三句话。第一,记住山东抗战的“山魂”不是抽象概念,而是黎玉、洪涛们的热血,是胶东妇女的巧手,是鲁中矿工的铁锤;第二,理解“人民是江山”不是口号,而是八座山脉下无数普通人的选择;第三,感受到红色基因从未断流——当我们站在今日的沂蒙田园或滨海新区,依然能听见大青山突围战的号角,看见甲子山战壕里的星光。山河无恙,魂兮永存,这就是《山魂》的意义。

 


作者: 风彩中国网

为您推荐

Copyright © 2020- 风彩中国网   & 保留所有版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