促进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发展的政策建议
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,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工作一直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。如何通过改革转型能够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、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,是当前农村地区基层金融机构需要考虑的问题。
一、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
(一)融资渠道相对狭窄,资金来源较少。受农村地区经济环境影响,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资金来源不足的现象。一是网点主要针对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乡镇、农村地区,目标客户群普遍存在收入水平较低、资产较少、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;二是农信社、村镇银行等机构受自身发展限制,融资渠道较为狭窄,同时受到诸多监管约束,增资扩股较为困难;三是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、城商行等成立相对较晚,存在社会认知度较低、缺乏品牌效应、客户信心不足等情况,在行业存款竞争中缺乏优势。
(二)金融产品缺乏多样化,品种较为单一。农村地区客户群大多为农民,具有学历较低、金融知识少、风险承受能力低的特点,同时地域上处于偏、散、远的模式,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动力不足,大多以传统的信贷产品为主,其他产品的推广十分缓慢,难以为客户提供符合现实需求的金融产品,在竞争中处于劣势。
(三)网点相对偏远落后,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。金融机构的工作性质其从业人员应该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,但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大多根植于乡镇地区,其经营具有很大程度的普惠公益性特征,绩效收入水平相对其他金融机构较低,受工作环境和薪酬限制,很难吸引高素质、复合型的人才,造成了人员素质偏低的现实问题。同时,人才缺口使农村金融机构从内控管理、内部架构设计及操作经营等方面都受到一定负面影响,进一步限制了其长远发展。
(四)风控管理仍需关注,信用风险问题较为普遍。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仍主要依靠传统信贷业务进行盈利,信贷资产仍是其主要资产,因此信用风险仍是其存在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点。受农村经济的脆弱性、目标客户的多样性和金融生态的复杂性影响,信用风险成为阻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重大风险。同时,我国农村地区人口金融参与度较低,征信较为困难,加剧了信贷人员信用调查工作的困难程度。
二、促进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发展的建议
(一)优化增资扩股渠道,打造金融品牌。进一步建立健全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机制,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竞争能力,改善机构资金结构,壮大机构实力。加强战略定位,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,显露“三农”特色,发展金融品牌文化,提高社会认知度,灵活运用各级政府财政、税收优惠政策的手段对农户进行减负和补贴,提高竞争能力,同时加大对大数据运用程度,降低运营成本、提高运营效率,减少交易费用,针对农村环境制定特色化金融产品。
(二)健全人力资源管理,提升员工整体素质。加大专业知识培训、合规教育、操作风险防范等培训力度,进一步提高现有从业人员专业素养;落实从业人员资质认证、轮岗及强制休假制度执行,同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,加大津贴、绩效等奖励机制设置,进一步吸引人才、留住人才。
(三)强化风险管理,优化农村金融市场。加强与先进金融机构的沟通交流力度,聘请专业团队进行机构运营架构设计,广纳各界先进的建议和对策,进一步健全风险管理体制和监督制衡机制的设计。加强对信贷业务“三查”风控及管理,提高内部审计的强度及频率,提升机构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。全力把握政策方向,把握农民的主体地位,明确服务“三农”的市场定位,坚持支农支小的导向,切实为三农服务。